以“浦江經驗”解基層治理之難
2003年9月18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選擇了浦江作為領導干部下訪接訪的第一站,面對面傾聽群眾心聲,為群眾排憂解難,得到了群眾的普遍贊譽。此后,在習近平同志的帶動下,各級領導干部直奔基層、直面群眾、直擊矛盾、直接解決問題,面對面聽民聲、心連心解民憂、實打實惠民生,“浦江經驗”逐步形成。在當前新時代、新征程,面對新矛盾、新問題,“浦江經驗”跨越20年的實踐價值依然熠熠生輝,也更需要我們在新時代的基層治理中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以“浦江經驗”解基層治理之難,要有善于聽民意的耳力。“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必須進一步樹立起心里裝著群眾,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把群眾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接地氣、懷真心,感知基層民意、用“耳力”傾聽基層民聲,做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暖心人。踐行“浦江經驗”,我們還要主動到基層上門找問題、聽民意、解難題,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變“信訪”為“信任”。同時,隨著大數(shù)據(jù)和數(shù)字化手段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上民意聚集,網絡也成為了群眾反映訴求的重要渠道。傳承發(fā)揚“浦江經驗”還要學會通過網絡走好群眾路線,讓各類網絡服務平臺整合民意,這既“讓群眾少跑路”,也能夠更大范圍收集民情民意,更加精準解題破難。
以“浦江經驗”解基層治理之難,要有勤于下基層的腳力。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浦江經驗”倡導領導干部下訪時要與老百姓“坐在一條板凳上、圍在一張桌子上”研究問題、交流感情。這就啟示我們,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要對標“浦江經驗”,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把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作為重要途徑,堅持俯下身、沉下心,走出辦公室、走到田間地頭、走進園區(qū)工廠,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多、工作打不開局面的行業(yè)基層單位開展調研,多一些解剖麻雀式的調研、七嘴八舌式的討論,通過“抓前端、治未病”,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及時發(fā)現(xiàn)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讓每一次走下去,都成為對基層工作底座的一次加固夯實。
以“浦江經驗”解基層治理之難,要有勇于解難題的腦力。“發(fā)展起來后的問題一點也不比不發(fā)展時少”。踐行“浦江經驗”,要有敢當“熱鍋螞蟻”、敢接“燙手山芋”的韌勁。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要解難題,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聚焦急難愁盼,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功夫,堅持“一竿子插到底”,強化調研成果的綜合運用,把個體問題和共性問題、局部問題和全局問題結合起來,從深層次的制度機制上找原因,通過解決一個問題帶動解決一批問題、一類問題,特別是對于群眾普遍關切的問題及時開題作答、解疑釋惑、回應訴求,以推動信訪工作高質量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成效檢驗主題教育成果。
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讓我們當好“執(zhí)行者、行動派、實干家”,敢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打通聯(lián)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為基層社會治理“夯基砌墻”“固本強梁”。(來源:荊楚網 作者:金鳳)
更多遴選策論范文、優(yōu)秀作文,推薦學習公選王遴選網【策論范文】【遴選筆試真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