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2019年定為“基層減負年”,彰顯了黨中央為基層干部減負松綁的堅強決心。然而,在各地落實政策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一些經(jīng)念歪、路走偏的現(xiàn)象,讓減負效果大打折扣。
減負的主要目標是破除形式主義之弊,但從已有的實踐經(jīng)驗來看,一些用形式主義治理形式主義的行為,讓減負“打折注水”。究其根源,主要是一些黨員干部政績觀錯位、責任感缺失。有的平日里敷衍、油滑慣了,《通知》下來了,仍舊以“慣性思維”落實《通知》內容,用文件落實文件、用會議落實會議;有的為彰顯減負決心,一開始就搞一場興師動眾的宣傳鼓動會,后期也不乏虛張聲勢的“場面活”;有的片面理解文件精神,搞會議、材料、調研一刀切,該開展的工作也不開展、該落實的責任無人分管……這些做法無疑平添了基層負擔,與《通知》初衷背道而馳。
警惕減負過程中的形式主義現(xiàn)象,莫讓減負演變?yōu)榱硪环N形式主義,關鍵是要把握好基層減負的“加減辯證法”,正確對待加與減的辯證關系,把無謂之事減下去,把工作成效提起來,及時遏制減負過程中的不良勢頭和傾向,為基層干部大刀闊斧地開展工作提供充足的發(fā)揮空間。
減“工作之量”,加“領跑之速”,警惕越減越“慢”。文山會海、過度留痕、頻繁檢查考核等現(xiàn)象是《通知》針對的重點?;诖?,一些地方干部就“過度反應”,該開的會不開,該安排的調研不安排,甚至在不留痕的“帽子”下不落實工作,遇事消極懈怠、拖拖拉拉、效率低下……他們對《通知》內容刻意歪曲、斷章取義,用“減負”為“無為”找借,助長了懶政、怠政的歪風,亟需予以整治和肅清。對此,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危機感和使命感,端正“減少不等于‘歸零’,減負不意味著越少越好”的工作態(tài)度,樹立“減負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的思想,以時不我待的飽滿狀態(tài)加速奔跑。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結合實際需求、群眾期待、上級要求,適時、適量地部署工作,完善工作評價標準,在工作必要性、科學性、實效性、任務量等方面加強管理,讓該開展的工作務必開展,把無實質作用的工作一律取消。
減“束縛之重”,加“肩頭之擔”,警惕越減越“輕”。《通知》把基層干部從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一些干部就感到“飄飄然”,以為迎來了輕松無負擔的好日子,殊不知,“輕裝上陣”不止于“輕裝”,更在于“上陣”。減負的初衷并不是讓基層干部閑下來、歇歇腳,而是讓他們騰出雙手、搶抓機遇,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和精力干更大的事業(yè)。因此,該減的負擔必然要減,該負的責任要再強化。基層干部應自覺養(yǎng)成拼搏趕超、務實求效的工作作風,以為民服務為本心,以跨越趕超為動力,以發(fā)展基層事業(yè)為目標,做到眼中有活、手里干活,在基層大舞臺上大展作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重擔壓到基層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身上,用有難度、有挑戰(zhàn)的任務鍛煉他們的能力,用艱苦環(huán)境和吃勁崗位歷練他們的心性,給年輕干部創(chuàng)造更多的建功機會。同時,要完善干部考評體系,采取有力抓手,用約談提醒、督導檢查等方式倒逼責任落實,為基層干部擰緊螺絲釘。
減“形式之虛”,加“民生之實”,警惕越減越“空”。基層減負要減形式主義、無謂之事,但關系到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鍵性事務,特別是涉及到脫貧攻堅、涉農(nóng)惠農(nóng)、環(huán)境整治、掃黑除惡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地方,工作不旦不能松懈,還要持續(xù)加以鞏固。要改進基層工作模式,以謀大局、布大旗的戰(zhàn)略眼光,橫向把控基層各項工作,把從減負中剩出來的時間成本轉移到民生事務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上,把工作“空檔”利用起來。要瞄準薄弱環(huán)節(jié)、突出重點工作、加強謀劃部署、研究制定方案,新增相關的資金、項目、舉措,整合分散資源,把日常工作重心、政策支持重心、社會幫扶重心更多地向民生領域聚焦,促進基層事業(yè)健康向好發(fā)展。
公選王遴選網(wǎng)推薦參加公務員遴選的考生們學習>>>